音平资讯都知道
关注我们 登录 | 注册

“抖音神曲”泛滥,是听众审美与音乐人的无奈

摘自: 音乐人网|2020-03-03 09:04|作者: Ethan

文章摘要: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于音乐的消费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于音乐的消费模式逐渐发生了变化。


数字音频方便了音乐的储存,线上直播的发展拓展了音乐演出的新形式,各种音乐媒体的出现也为音乐的营销与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21世纪,不仅音乐听众享受到了特有的便利,音乐制作人们也从过去单一的商业框架中解脱出来,能够更自由地选择创作的方向。


然而,一种怪异的现象,正悄然出现在当下的中国:


一大批似乎早已被时代抛弃的“神曲”突然抢占了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各大媒体的流量大头,被广大短视频制作者及其爱好者所追捧。


经历过华语乐坛黄金十年的人会百思不得其解。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有这么多闪耀的名字留下了无数出色的作品,难道被这些名作“洗耳”的中国听众,还能容得下简单枯燥的旋律?

经历过音乐复合式发展又一个十年的听众更是会一脸茫然。新古风难道不香吗?JPOP难道不够炫吗?繁多的电子风格难道不够带劲吗?无数杰出的影视游戏配乐难道不够洗脑吗?

难道这真的是音乐人们“曲高和寡”吗?

还是说,这一届的听众,真的糟糕到这种程度?

其实,“神曲”也并不是贬义词,只是对歌曲朗朗上口,流传极广的一种褒扬。

早在2000年,就曾陆续诞生过此类歌曲。《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歌曲,都曾火遍大江南北,甚至在网络不是特别发达的年代,都几乎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200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曾炮轰“网络歌曲恶俗”,这一方向的创作一度陷入低潮。更多的音乐人转向对音乐内涵的追求,大众的口味似乎也逐渐变得刁钻。哪怕是搞笑或恶搞的歌曲,也要有一定程度的艺术内涵才能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国内突然出现了这样一种逆时代的“神曲”风潮。


“走在街上,左手持机,右手插袋,开始播放短视频《影 流 之 主》,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摆,我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

不少小伙伴深受“神曲”之害,深夜打开朋友圈或是视频网站一刷,随手点开都是上佳的音响迫害。就连之前周杰伦在演唱会上让台下的听众点歌,观众却起哄让周杰伦唱新一代抖音神曲《学猫叫》,最后他无奈吐槽说这是“一次在自己演唱会上唱别人的歌”。这样的事情看起来似乎有些滑稽,却也足以看出各式网络“神曲”对当下音乐市场的巨大影响。

然而,这些所谓的“神曲”似乎跟神没有半毛钱关系。对中国年轻一代迫害不浅的“神曲”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会产生“非自愿的音乐意象”,也就是“耳虫”: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断重复简单的主旋律,让人印象深刻,最终达到“洗脑”的目的。在短视频风靡的当下,很多作者都倾向于跟风使用某些“神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一段旋律在各大视频站的出现频率高到让人发指,对一部分观众甚至造成了“不想听也得听”的“耳虫”困扰。

2.善于炒作概念:歌曲意图通过某些搞怪的词曲或现象博得大众的关注。这一概念大多是时下的热点或热搜,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隐藏流量。创作者通过夸张化这一概念吸引了媒体与听众的眼球,最终实现歌曲的“爆款”。

3.制作水平有限:为了尽可能降低制作成本,制作成果大多非常粗糙。


当下大众对流行音乐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例如各大音乐软件根据用户喜好生成的推送。这样的方式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对胃口的歌曲,却也容易让观众受到某一种风格的局限。在此背景下,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大肆鼓吹各大“神曲”的行为,也逐渐影响了听众的品位,导致很多人对于音乐的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各式的网络“神曲”中。


最终,音乐市场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异现象:做工粗糙的网络“神曲”受人追捧,而一部分真正制作精良的高品质歌曲却无人理睬。

专业音乐制作人的业务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却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做着“土歌”,绝望地感受着自己的作品“越变越土”。没办法,谁叫广大人民群众就好这口呢?

事实上,我国大众目前在音乐方面的审美,更多只是停留在“别人想让你听什么”,而不是“你想听什么”。很多听众对于音乐的要求只是“能听个响”,却很少去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音乐风格。能够一定程度辨认与分析歌曲的编曲、混音等制作因素的听众,就更少了。


受到这样的音乐氛围影响,部分音乐创作者为了生存与获利,只能不断研究如何制造“耳虫”,模仿被大众追捧的“神曲”,最终也只能催生出更多风格类似的“神曲”。大众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作品,为了迎合潮流而追捧“神曲“,对制作精良的出色作品却鲜少问津,从而又进一步固化了市场的音乐氛围,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怪圈。久而久之,流行音乐市场就陷入了这样进退维谷的尴尬局面。


那么,面对这一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改变听众基础,提高音乐教育水平。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仍然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很多中小学的音乐课都只是看一看古典作曲家的生平简介,听几首钢琴协奏曲或交响曲。在偏远的地区,不要说音乐课,连音乐本身都还是很稀罕的东西。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们什么是音乐的美,什么是美好的音乐,那么他们的审美就将继承他们的父母,继续接受“神曲”的折磨。提高音乐教育水平,也就意味着间接提高了大众审美能力。


2.提高音乐人的创作能力。作为一名音乐人,我们是无奈的,也是被动的——作品需要听众,如果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也就意味着创作的满足感有限,很难形成积极的反馈。对于以此为生的制作人,更无法反抗市场需求带来的压力。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心怀希望,不断磨砺技艺,继续创造自己所热爱的作品。


最终来看,改变整个环境,需要的是每位听众以及音乐人集体的努力。要解决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必须要培养高品质的听众,也要有风格鲜明、制作精良的音乐产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在市场上风靡一时的事物,也不得不接受时间的洗礼,或许最终会被大众所舍弃。中国尚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流行文化根基仍不稳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熟的市场必然会大浪淘沙,筛选掉制作粗糙的作品,留下真正属于新时代的出色。


总而言之,音乐的发展,不只是成千上万的新歌发布,而是要看是否有高品质的作品能历经时间的洗礼,被一个时代的听众铭记。高品质的作品提高了大众的审美,高品质的审美也将养育出杰出的音乐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栏目热文
  • 行业
  • 评测
  • 技术
  • 下载
  • 翻唱
最新商品
最新套装
相关产品
热卖促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