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平资讯都知道
关注我们 登录 | 注册

为什么国产动漫的配音,听上去很别扭?

摘自:配音圈|2019-12-28 14:24|作者:配音圈

文章摘要:中日动漫的配音差距,事实就是确实存在问题和差距,这些问题也并不复杂,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当日本的声优偶像化愈演愈烈时,国产配音从业人员似乎仍旧在一片混乱的大环境中挣扎。随着国漫热度持续上升,不少国产大作在声优阵容上也越来越豪华,但依旧经常无法让人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就是觉得国配听起来别扭,哪怕作品本身实属地地道道的国产。


在互联网上,这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话题,习惯了原声日本动画和好莱坞电影的年轻一代,对于国产配音总有着或多或少的抵触。那么抛开宏观层面行业水准上的差异和观众个体的偏见,在承认国产动画配音确实经常引发观众吐槽现象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缘由呢?


答案也是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确实存在问题和差距,这些问题也并不复杂,而是多方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配音演员角度

大多数观众对于国产动画角色最常见的吐槽是什么?装B,做作,不接地气。即使是知名声优也难幸免,甚至往往是知名声优更容易被说声音别扭、装B。其实这里观众吐槽的关键恐怕不是声音质量方面的硬实力,而更多地在于演绎情绪的把握。


为什么总会被观众说“装B”?是因为在国产动画的配音里,尤其是非院线电影的网络连播剧中,配音演员们这种“端着”的情绪确实非常明显,而且普遍存在。所谓“端着”是指什么?就是过于追求“字正腔圆”。


配音演员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给予二维的角色以“灵魂”,这就需要通过配音让角色产生真实感。普通话标准,情绪饱满在朗诵或者主持时属于必要的条件,但配音光靠这些是不够的——因为现实里没有人会这么说话。一个角色在做着现实中没人会做的事情,那么自然容易被人打上“装逼”、“做作”和“别扭”的标签。


戏腔和念白是将正常的对话语言剥离日常感,进行戏剧化、音乐化,从而展示出艺术上的美学价值——而这与配音演员要做的事情是正好相反的。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在“配音大神”们的演绎下,一些国产动画里几乎每个角色都“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


撇开那些水平参差不齐的低劣网配作品不谈,一些热门大作明明配音阵容大神云集,为何还是会被部分观众吐槽?问题就在这里,正因为高品质声优的声线过于出色,反而更加剧了这种不真实感。


主角需要被凸显,声音低沉冷静也就罢了,但是许多配角往往也是一股播音专业腔,一本正经地、“情绪饱满”地念着明明很普通、很生活化的台词。明明只是普通人的角色身份,明明只是再日常不过的对话和闲谈,却被弄得舞台感十足,如此反而会让观众生出一种脱戏的滑稽感。所有人清一色说话磁性十足,男的苏女的甜,这样的后果就是角色太虚浮,沉淀不下来,没有感染力,无法产生辨识度,更遑论成为声优的代表作。


那么国产配音有没有让人惊喜和膜拜的时候呢?有,只要换一种场合就很容易实现。这里就不再去回味老译制片了,老一辈配音演员其实很传神地抓住了外语中那种感觉和韵味,但同时因为语言差异本身所致,译制腔如今避不可免地成为了一种槽点。这里想举例的是两个电视节目,一个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小神龙俱乐部》引进的《艺术创想》;另一个则是大名鼎鼎的《荒野求生》。


尼尔·布坎南叔叔是无数人童年想象力的启蒙,他在节目里为我们带来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手工和美术作品,每一期都会有生动有趣的教学;贝尔·格里尔斯则更是在时刻会发生意外的野外环境下为观众展示着各种刺激的求生技巧。而一旦摆脱了设计感和剧本化的束缚,在这种需要还原纯粹真实日常对话的场景下,给尼尔叔叔配音的田波老师和为贝爷配音的孙晔老师都展现出了恐怖的实力,为观众奉上了出色的演绎。


尼尔叔叔在画画和鼓捣各种道具时的喃喃自语和冷笑话,在面对儿童观众时的幽默感和艺术家的洒脱气质,以及贝爷在各种剧烈运动和冒险行为时的喘息和吃东西时的咀嚼吞咽声,时而小心谨慎时而狂野奔放的解说,都被两位老师演绎得淋漓尽致,毫无违和。



举例的这两个节目在网上能轻易找到大量专门称赞其配音良心的内容,但其实这两位配音演员在其他影视游戏作品中也有过大量出色演出,例如张纪中版《天龙八部》里的段誉和暴雪游戏《守望先锋》中的卢西奥。从某一个角度来看,这个事实也有力地回击了那些认为国产配音演员硬实力不济的批评,即使从整体水平上看与日本声优仍然存在着差距,但高品质国产配音演员的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造成如今这种评价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声音质量本身,而是表演的方式。上面两个例子中,因为属于节目译制配音,所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还原”,不需要你声音多么深沉有磁性或者是突出什么人设,重点是在于尽可能地还原出说话人当时的表达,真实感和临场感是一位的,这正是契合了声优要给角色灵魂的使命。而他们在国产动画作品中的表演就没有如此的知名度,恐怕更多地还是受到了作品本身的限制。


高品质的配音是服务于作品整体的,你不需要让读者觉得这个人物“说话好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回避这一点,而是要让人觉得这就是这个角色说话时真实的样子。有一个尴尬但确实存在的事实是,不少配音演员在演出时,心里想的就是炫耀自己出色的声线,而不是服务角色。


因此国产动画里才会出现明明配音的个个是大神,一开口却个个都炫技似的语速过慢,中气饱满,鼻音、尾音拖沓,过分字正腔圆......而最基本的说人话,好好说话,却被丢掉了。越是端着,越是想表现“我是很牛的声优”,就越是偏离了配音本来的定位。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残酷的现状, 那就是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大神”的级别,连进行“炫耀”的本钱都没有。我国真正在职的专业配音从业人员不过寥寥数百人(对比日本光声优学校就有一百多所),剩下的基本都是兼职或业余爱好者,而他们要共同承担的是每年集数以万计的海量作品。


尤其是受限于某些新一代青年演员们的基本功不过关,大量国产影视剧都需要进行二次配音,这在无形中也进一步压缩了配音演员们留给动画作品的时间和精力。少数实力出色的配音演员把自己的才华都贡献给了影视剧和译制节目,轮到动画时也已经实在力不从心,能完成几部代表作就算不错了,之后往往再难跳出并突破自己的招牌风格。


而由于整个行业没有建立起健康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商业模式,剩下那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声优们就更加缺乏动力和途径去提升和展示自己。能有单子接,能打卡完成任务就是成功,还要不卖弄自己,不刻意去表现某些所谓“声线”,去追求什么塑造灵魂的共鸣和反哺归真的真实感,怕是早就连饭都吃不上了。



动画制作方角度


既然提到了“端着”和“敷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全部是配音演员自身吗?显然不是,国产动画的制作方其实要分上更大的一口锅。让这群明明才华横溢,或者至少有一腔热忱的配音演员们不得不挣扎于尴尬的台词之中无法发挥,动画制作本身的业余与粗糙才是元凶。


动画制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光凭任何的单项是不可能把一部平庸之作拉上神坛的。剧本、配音、配乐、作画、分镜、剪辑需要有机结合,协调一致,才可能完成出色的演出。原作剧本就是充斥着龙傲天与玛丽苏的烂俗故事,原作故事就是缺乏真正生动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配音演员想要好好演绎也没有发挥的余地。


画面僵硬不流畅,人物作画有时连基本的口型都对不好,更别谈场景和角色的塑造了,这就是作品本身带来的限制。在真人节目、影视剧和游戏中,这种情况就要好上不少,因为声优们只需要尽较大的可能真实还原演员当时的样子,有真人能够参考。而游戏更是最强调代入感的载体,玩家本身能够直接控制或与角色互动,实际上相当于参与了角色的部分演出,配音的目的是服务于这种互动体验,而不用喧宾夺主。


国产影视剧也是说中文,为什么没人去吐槽配音的问题?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么说话的。即使有吐槽,也更多是对于雷人的台词,而少有计较演员说话的声音。但动画与真人影视剧,在画面上天然存在真实与虚构的不同之后,真正理应做到没有区别的,就是声音。


例如一个动画里的纸片和电影里的真人,外形上可以相去甚远,比如为了突出可爱而大得不符合比例的眼睛,这些观众会自动转换欣赏角度而不会觉得违和——但只要角色设定都是一个正常的“人类”,那么观众不看画面单听声音时,对其的要求就应该与真人是一致的。


另外,配音作品因为需要突出角色特征而有意为之的夸张和展示独特声线,与这种对真是感动要求并不冲突。我们常说的声优或角色的声音辨识度,在真人演员里也可以很好地找到例子。


比如姜文,他的声音就具有相当的辨识度,只要给上一段合适的对话,不用要求什么配音腔,就让姜文按平时那样说话,自然就是一个具备特色且感染力十足的声音(事实上姜文确实参与过动画配音,《宝莲灯》里的二郎神。)。而反过来,让动画角色能“像真人一样好好说话”,却偏偏是目前许多国产动画作品的剧本和制作难以支撑并实现的。


引进片有着天然的语言隔阂暂且不论,在国产原创动画中,对着一个没有原形象参考的沉默的平面设定,如何在本就质量不高的台词限制下进行发挥,将一个角色从无到有地塑造,才是真正考验配音演员的地方。


面对这种综合性的工程,与其说我们缺乏高品质的配音演员,倒不如说是急需一批专业的配音导演。因为在这种现状下,原作者和导演对于角色塑造的影响,其实远远大于配音演员能做到的。




观众角度


如果纯粹只谈配音本身,无疑以从业者和制作方的角度去分析是最有价值的。但要讨论“为什么国产动画的配音难以让人满意?”这个现象本身,最重要的因素其实还是在于观众。通俗点说就是,其实国产配音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观众们经常拿日本声优来进行对比会感觉到差距明显,是另有原因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外语你听不懂!


其实普通日本人在生活中是根本不会像动画里一样说话的,无论语调、语速和感觉都是完全不同的。而在大多数观众不懂日语的前提下,最能直白感受到的就是声优表现出来的情绪。一段中二无比的装逼台词,用中文念出来你会觉得非常羞耻,因为你听得懂;但是如果用日语念出来,观众听的是声优迷人的声线和语调,即使有字幕,也并不能一一对应上发音。只要气势上对了,观众能明白意思就行。


当一个人用你听不懂的语言在声泪俱下地咆哮着——“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以及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时,只要搭配上作画精良的脸部特写和燃到爆炸的BGM,配合声优语气的生动演绎,观众一样会被感染得热血沸腾。脑补一下,用标普同样声情并茂地喊出这句话会是什么感觉?


另外,目前虽然已经有不少国产声优开始小有名气,收获认可。但是观众对于其水平的鉴赏依旧非常肤浅,往往男的只要能发出性感磁性的声音就能让人“耳朵怀孕”,女的只要有萝莉和御姐两种声线就成了“声优都是怪物”,而这些其实都只是最基础的基本功而已。


当把声音真正放到一部作品中去时,需要的恰恰并不是多么好听,而是代入感与契合度。观众在纯粹评价声音的时候会觉得一种声音很好听,但是在看动画时,这种好听可能反而会成为负担。比起日本声优的那些所谓“体现演技实力”的瞬间,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的,是能让人忘记声优这回事情的真实演出。


光看台词本身,大多数日本动画要比国产动画中二羞耻得多,另外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影视作品,日本演员的风格本来也就要更夸张一些。除去制作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观众还是因为听不懂而产生了认知偏差。如果是从小家中都是使用本地方言交流的朋友,可以脑补一下自己的家人突然都开始用标准普通话对话,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肯定一反应也是觉得别扭和滑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部分年轻观众是先观看了许多日本动画,耳濡目染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而目前的国产动画又普遍大量效仿、模仿日系作品,许多作品充斥着大量日本流行动画的惯有套路、设定,有些元素与台词、说话方式和习惯明明是日本独有的,不能随便脱离环境的,也全部跟风统统加进来。


在情节、台词都类似的情况下,听惯了本尊的观众自然难以接受这种画虎类犬的套路。早年国内电视台还引进日本动画的时候,大家都是看着国语版的《数码宝贝》、《灌篮高手》等成长起来的,在没有通过网络和字幕组搬运大量接触到日语原音的作品之前,也没有人去如此激烈苛责过配音的问题(当然,大部分当年曾引进的动画配音本身确实都非常出色)。


于是,在整体水平有差距的情况下,由于观众都能听得懂每一个字,加上听惯了日本原音,国产配音的缺陷就会被放得更大了。


归根到底,是我们动画创作本身,缺乏真正扎根于文化土壤和语言习惯的精良本土化作品,缺乏质量高、影响力大的原创作品对观众的长期潜移默化。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行业是在以看得见的速度进步的。


观众能选择的较好做法,就是不偏袒也不偏见,真实地反馈自己的感受。很多争论本身是无意义的,无非是双方互相为对方扣上“崇洋媚外”和“不支持国产”的帽子。但观众的立场不应该如此狭隘偏激,这种直接影响作品好坏的事情,直白反馈就是对作者较大的尊重。不满意就是不满意,没有关系,没有人敢说出来又怎么进步?但也不该上升到挖苦否定,阴阳怪气地去讽刺的程度。


从业者能够获得准确的市场反馈,只要稍微有点追求的人都会是想要上进的,为了生存发展,势必要不断改进,提升水平。长此以往,高品质的作品总会越来越多,整个行业也会越来越好,最终受益的,会是广大观众自己


——还有那些真正为了梦想在努力的人。



分享到:
栏目热文
  • 行业
  • 评测
  • 技术
  • 下载
  • 翻唱
最新商品
最新套装
相关产品
热卖促销